低于1K的溫度叫做低溫。獲得這樣低的溫度,除人們所熟知的,通過對4He液浴減壓可達zui低溫度約0.5K外,還有下列方法:利用3He液浴減壓zui低溫度可達到0.3K;利用硝酸鈰鎂(CMN)等順磁鹽行熱去磁,可達到幾毫開溫區;利用3He-4He稀釋致冷機可達1.5mK,利用坡密朗丘克冷卻和熱核去磁可達到更低的溫度。
3He低溫恒溫器
利用3He蒸發的低溫恒溫器是獲得1K以下溫度的zui簡便的方法。3He的質量小,零點運動強烈,因此在所有的溫度下它的蒸氣壓比4He都要。此外,因不存在3He膜,也就沒有沿著3He膜的傳熱或3He蒸發而產生的額外漏熱。所以在低溫端可以利用粗管道對3He液浴減壓,獲得比利用4He液浴減壓所能達到的更低的溫度。3He的正常沸點是3.19K,通過減壓可達稍低于0.3K的溫度。
順磁鹽熱去磁
順磁鹽熱去磁又稱磁冷卻。順磁鹽中含有鐵或稀土族元素,其3d或4f殼層沒有填滿因而具有磁矩。當溫度于順磁鹽的磁有序
征溫度θ 時(見順磁性),各個離子間因相互作用較小,自由,順磁鹽
低溫
可看作是個混亂取向的偶子體系。當達到溫度θ時,發生偶子的自發取向,系統的熵S減小。當T>θ時,如果施加外磁場B=Bi,從體系的溫-熵圖(圖1)可看出,外磁場引起的偶子擇優取向,使體系的熵減少。因此, 如果在減壓4He或3He液浴中將順磁鹽預冷到某溫度Ti,然后在與液氦浴保持熱接觸的條件下施加外磁場行等溫磁化,體系在這過程中釋放出來的磁化熱為液氦浴所吸收,熵下降。再使鹽與周圍環境熱,并將磁場降至B=Bi或零。這樣就可以獲得顯著的降溫效果,得到T=Ti或T=T0的溫度。熱去磁所能達到的zui終溫度取決于外磁場強度和順磁鹽的磁有序化征溫度。W.F.吉奧克于1933年成了順磁鹽熱去磁實驗,獲得了千分之幾開的低溫。
稀釋致冷機
1956年H.倫敦zui提出稀釋致冷機的原理,1965年*臺稀釋致冷機誕生
低溫
,它是利用3He-4He混合液的性質的致冷機。3He和4He的混合液在0.87K以上溫度時是互溶的溶液,在0.87K以下時發生相分離,即分成含3He較多的濃相和含3He較少的稀相兩分,兩者間構成界面,濃相浮于稀相之上。當3He原子從濃相通過界面入稀相時,類似于普通液體通過液面蒸發成氣體,要吸熱致冷。入稀相的3He原子通過循環系統重新回到濃相。稀釋致冷機結構簡單可靠,致冷能力強,可長時間連續作,可得穩定的可調節的低溫,這是傳統的順磁鹽熱去磁法所*的,現已獲廣泛應用。用此法得到的zui低溫度為1.5mK。
坡密朗丘克致冷
溫度在0.32K以下時,液態3He的熵比固態3He的熵要小,因而加
低溫
壓發生液-固相變時要吸熱,從而達到致冷效果。此法由I.Y.坡密朗丘克于1950年提出,1965年實驗成。此法常在稀釋致冷機的基礎上使用,可達到的限低溫為1mK。1972年在此低溫附近發現了3He的新相(見液態氦)。
核熱去磁
原子核的自旋磁矩比電子自旋磁矩要小得多,故原子核磁矩間的相
低溫
互作用也比電子磁矩間的相互作用弱得多。直到mK溫度范圍,核磁矩仍然是混亂取向,因而可用核熱去磁法使核系統降溫。通常以稀釋致冷機預冷,用導磁體產生強磁場,使核自旋磁化,再熱去磁。此法由C.J.戈和N.庫爾蒂分別于1934年和1935年提出,1956年庫爾蒂成地使金屬銅的核自旋溫度冷卻到16μK。后來用二核熱去磁使核自旋溫度達到50nK(5×10-8K)的低溫,*次觀察到銅中核磁矩的自發反鐵磁排列。物質內的熱運動包括核自旋運動、晶格振動和自由電子運動,3種運動對內能都有貢獻,在較溫度時3種運動間的能量交換迅速,可處于熱平衡狀態,可用同溫度來描述。在低溫度下,三者間的能量交換較慢,不能很快建立熱平衡,故應區分與不同運動相的溫度。與核自旋運動相的溫度稱為核自旋溫度。核熱去磁只能降低核自旋溫度。盡管核自旋溫度已降到50nK量,但晶格溫度可能仍為mK量。
上一篇 : 磁導率的定義
下一篇 : 土壤酸堿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